1997年7月1日,米字旗緩緩降下,五星紅旗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升起。那一刻,改變的不僅僅是香港的歸屬,更向700萬香港市民展現偉大祖國的美麗、開放和遼闊。
多元的文化、國際化的視野、開放的理念……一個東西交融的“東方之珠”,在回歸祖國二十年間,吸引著許許多多內地青年來此一展宏圖。香港青年的國家認同感及民族自豪感也與日俱增。
香港北京大學生游學交流團參觀環保先進的污水處理工藝。(攝影:吳玉潔)
社會助力 認識國家
就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前夕,一次別具特色香港學生交流團落下帷幕。20名出生于1997年的香港同學,和清華學子攜手同游北京,用六天的行程為兩地青年交流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香港到北京,2000多公里的路程阻擋不了兩地日益頻繁的交往,隔絕不斷青年相互溝通學習的渴望。走進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同學們切身感受到內地高校為打造國際一流教育所做的努力;在北京銀行小巨人創客中心,團員們看到了北京社會和企業對初創公司的支持;參觀北京高安屯垃圾焚燒廠,看創新科技如何將生活垃圾由傳統填埋向資源化處理轉換……
“香港和內地的交往活動讓更多香港年青人回到祖國,以第一視角了解內地,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嘴巴去問,用自己的耳朵去聽,更加直接準確地認識祖國的發展,了解祖國的歷史和文化,為日后投身社會作更好的準備。內地交流活動在為兩地青年提供交流平臺、創建友誼的同時,也循序漸進地拉近了兩地的文化及生活共融。” 在投身兩地交流活動策劃五年后,香港杰出學生協進會會長蕭景洋有感而發。
香港回歸20周年,在“一國兩制”的保障下,青年一代保留了父輩的生活方式,更多了一份血脈牽絆。如何了解祖國文化和13億同胞的生活狀態?如何在國家的飛速崛起中尋找機遇?香港青年內地交流活動應運而生。
“我仍清晰記得2014年去天安門廣場看升旗典禮的情景,那天早上3:30起床出發,來到旗桿下面的貴賓區等候,國旗衛隊整齊地從天安門城樓走過來。當地一縷陽光灑向大地的一刻,我們看著祖國五星紅旗緩緩升起,每一位同學都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感動,那一瞬間對祖國的認同和歸屬感深深圍繞著我。”
時隔三年,蕭景洋依然清楚地記得在北京交流活動的諸多細節。2012在美國大學畢業后,滿腔愛國熱情的他毅然回港投身社會工作,在青年交流工作上一扎頭就是五年。“我希望通過交流活動讓香港青年培養對國家更大的歸屬感,明白香港今天的成就來之不易,珍惜自己今天所擁有的,一起去欣賞香港,感激香港,為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的自豪。”
回歸20年,正是這樣一批充滿激情的社會團體和組織者,在香港特區政府、香港中聯辦和各省市政府的支持下,令香港青年內地交流活動的數量與質量日益提升。從香港青年協會、香港青年協進會到香港義工聯盟、香港菁英會……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投入其中,冬令營、夏令營、參訪座談、短期實習和各類比賽等豐富形式讓“加強香港青年對內地的認識”不再流于表面。
扎根內地 溝通橋梁
“希望每個香港青年都能來一次內地,多交內地朋友。”香港青聯會主席吳杰莊說。
2007年,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首次提到使用公共財政資助內地交流,《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滬港金融專業大學本科生交流及考察計劃》等相繼推出,香港青年的內地交流工作開始如火如荼。
據統計,過去五年,香港特區政府教育斥資2.2億港元用于資助內地交流團,每年上千個項目,吸引著約14萬香港青年走向祖國腹地,親身體會國家日新月異的發展。
北上創業,背后是香港青年的熱情拼搏和政府部門的鼎力相助。據了解,過去三個學年,參與內地交流計劃的香港學生超過17萬人次。香港特區政府于2014年4月推出的青年內地實習和交流資助計劃,更是促進了香港年輕人對內地就業市場及發展機會的認識。
“從2007年到2017年,青年內地交流活動早不是單純的走馬觀花,而日益成為了解內地的最佳渠道。”香港新界青年聯會副主席王聰穎回首十年間的變化,用“播下一顆種子”來形容內地交流活動的意義。“活動讓香港青年跳出媒體報道的條條框框,而是自己感受內地的生活水平、工作環境和國家文化。我們通過活動在青年心里播下家國情懷的種子,耐心等待它生根發芽。”
自香港回歸第二年,香港高校開始通過委托內地10所高校代招內地生。2003年,教育部正式同意香港高校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6省市自主招收自費本科生。多年來,招生范圍逐步擴大。
如今,青年交流工作已經結出累累碩果。走在內地大學校園里,常常見到操著“港普”的年輕學子;各大企業工廠里,來內地工作的香港員工和同事相處得和諧自然;創新科技園區中,香港的研發團隊認真研究國家優惠政策……騰飛的內地經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匯聚了眾多尋求發展的香港青年,搭起了一座座兩地溝通的橋梁。
“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互聯網+”和“國家大數據”的先后提出,讓香港青年不斷發覺內地市場蓬勃的生命力和無限機遇。一項針對450名香港大學生的調查顯示,超過九成受訪者對國家未來經濟前景保持樂觀,接近八成表示愿意在內地工作發展。香港搭上祖國的發展快車,兩地青年交流的蓬勃正當其時。
今年5月17日,國家發布了《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其中強調要加強與港澳臺青年的交流。
“這是個大好消息。”正要去內地讀大學的阿ken表示,“在校的十年間,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去內地交流。有了國家的大力支持,我相信會有更多的小伙伴深入內地,切身感受祖國的崛起。”
“無論是國家也好,特區政府也好,也很鼓勵香港的青年多到內地交流、學習,每一年政府都有很多的資助,推出了很多不小的計劃,給香港的青年到內地不同的地方旅游、考察。對青年來說,這是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香港時事評論員陳志豪以自己經歷與體驗講述了香港內地青年交流的必要。“內地給香港的青年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創業的環境。我現在在廣東做一些教育項目,感受最深的是在內地創業的成本是比香港低很多,市場比香港大很多。比如東莞租一個地方大概三百多平方米,租金幾千塊,如果在香港,租金可能要十萬以上。內地為香港的青年提供了更大的市場,可是整個創業成本,營運成本低很多。所以我覺得整個創業空間,內地是比香港更好。”
6月6日,“為夢想出發”香港青年大講堂暨慶回歸20周年青年系列活動啟動禮舉行。
交心交流 筑夢中原
三十年前,中國改革開放,老一輩港商以“獅子山下”精神走進內地“掘金”,摸爬滾打、艱辛奮斗,在逐漸熟悉的內地市場賺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三十年后,中國進入又一輪的經濟騰飛,內地敞開大門歡迎香港青年探訪考察,各地政府詳細介紹惠港政策,鼓勵香港青年前來生活就業。
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意識到,香港的未來離不開內地的發展,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當前,內地經濟正在轉型升級,大批新興行業蓬勃發展,創新創業方興未艾,這為香港青年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大好舞臺。
“我記得2003年讀大學的時候,學校組織了一次去上海的交流活動,只有十幾個名額,想要參加還需過五關斬六將。” 王聰穎回憶,“現如今,你只要想了解內地、了解國家,就有無數機遇和條件提供。我真的希望香港青年能夠好好珍惜。”
從走馬觀花的內地旅游,到愈發深入的交流行程,如今兩地青年的交流已經從個人或者青年團體之間的交流,擴大到了行業、協會之間的交流,體育、文化、慈善、教育等多個領域的“品牌交流活動”層出不窮,交流的規模不斷擴大,內容也更加豐富。
這是時代的饋贈,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正如日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前海舉行的“尋根追夢·同心同行”青年論壇上提到,香港青年正處在“高起點、大空間、好舞臺”的發展時代,更要開拓眼界、放眼中國,把握國家發展的無限機遇,以“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創造出比上一代更輝煌的建設成果。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創會主席龍子明表示,香港青年應該明白,認識祖國就是認識未來,不懂中國就是不懂世界,香港年輕一代應放開懷抱,去認識今日中國的面貌。內地將要為港澳青年到內地就業、創業創造條件、出臺政策,港澳青年應該有堅定的理念,在面對學業、就業、置業等問題時候要看到國家的發展一定會為年輕人的發展提供更多便利,要更好地從知識、做人做事等方面充實完善自己,要加深與內地年輕人的交流,更多地了解國情。
香港青聯會主席吳杰莊看來,內地創業青年應該學習香港創業青年的國際化視野,多了解世界的一些狀態。如果多去外面看看、多走走,會增加他的國際化視野。“香港青年有很多優點,他們身上有的是干事業的勁,他們勇敢進取、探索未知,展現了自強拼搏的獅子山精神,而內地青年也擅于追趕時代潮流,踏實肯干、勇于創新。兩地青年本就應該加強聯合、互動。”
吳杰莊認為,下一個20年,香港及內地青年多一些了解,多一些認識,定位準一些,為香港、為祖國,多做一點實事,是廣大青年們應該做的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通過交流實踐,深入了解和認識內地,也更清楚地體認到,只有“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結合香港學生在語言能力、國際視野等方面的優勢,未來才能在職場中取得更大發展。
中國這趟高速前進的發展列車已經在路上,香港不能缺席,香港青年更不應缺席。懷揣夢想、筑夢中原,在“一帶一路”和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機遇中,內地和香港的青年交流將在未來結出更加豐盛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