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更多機遇 踏上更大舞臺
——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特別報道之三
回歸20年,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澳門特區迎來一次次發展機遇;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澳門創業者站上更為廣闊的發展舞臺。
在澳門創業,曾經是一個容易被外界誤解為有點“傻”的決定,如今卻有越來越多的澳門年輕人愿意嘗試更多可能,一股創新創業的熱潮正在澳門興起。追夢路上,他們一步一個腳印,走出屬于自己的人生印記。
梁燦光:回歸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杏仁餅、花生糖、蛋卷、豬肉脯……走在澳門著名景點大三巴牌坊附近的老街,誘人的食物香味撲鼻而來,一家挨一家的手信店里,擠滿了提著大包小包的游客。
廣東話里的“手信”泛指旅游帶回來的特產和紀念品,在澳門則多指特色食品。在這條僅有50米長的“手信一條街”上,擁有7家店鋪的“鉅記餅家”是游客繞不開的品牌。從一家只有2個員工的“走鬼檔(流動攤位)”,到如今在澳門擁有二十幾家分店,鉅記餅家創辦人梁燦光感受最深的,就是澳門回歸祖國之后所發生的變化。
1997年,28歲的梁燦光不顧父親反對,借錢在清平直街開了第一家店鋪,可夢想中的紅火卻遲遲沒有到來。
“那幾年可能是澳門最亂的時候,哪像現在這么繁榮、安全。”當時,澳門治安不靖,黑社會勢力猖獗。梁光燦回憶:“我不光被打過好幾次,店鋪還被惡意縱火,甚至有貨車擋在我的店門口,就是為了不讓我做生意。”
生意冷清,梁燦光唯有繼續經營“走鬼檔”貼補店鋪。熬了兩年,終于等到澳門回歸,鉅記也迎來轉機。“特區政府開始整頓黑社會,社會環境變好,我們的生意也慢慢走上了正軌。”
對于很多像梁燦光這樣的創業者來說,澳門回歸后,原本相對閉塞的經營空間從此變得開闊起來。2002年,梁燦光率先在大三巴斜巷開了第一家手信店。第二年,中央開放內地居民赴港澳個人游,澳門旅游業日漸興旺,絡繹不絕的內地游客為梁燦光帶來滾滾財源。
“國家開放‘自由行’,給我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梁燦光笑著說:“內地游客源源不斷地涌來,生意好得忙都忙不過來。”
2019年2月6日,澳門“手信一條街”上游人如織。(IC Photo版權作品,請勿轉載)
澳門是一座旅游城市,游客數量就是澳門經濟的晴雨表。回歸后,澳門入境旅客總數逐年增加,由1999年的744萬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3580萬人次。其中,內地赴澳門旅游人數從163萬人次增至2526萬人次。如今,在港澳開有32家店鋪的鉅記餅家,內地游客已經成為其主要客源。
去年,港珠澳大橋通車。這條全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將澳門與珠海、香港三地相連,讓“一小時生活圈”成為現實,也為鉅記帶來嶄新機遇。“大橋一開通,我們的生意就上升了兩成。”梁燦光表示,交通方便,就有更多游客會選擇到澳門游玩,買點手信,“這讓我們受益很多”。
隨著時代的變化,梁燦光和同事不斷開發符合潮流的新產品和新口味,但對于好原料和高品質的堅持從未改變。“當年創業時,很多人批發行貨回來換個包裝再賣出。”梁燦光說,這樣當然方便省事,但產品的質量卻由別人決定。“鉅記從開第一家店賣花生糖、杏仁餅,到現在有300多種產品,一直堅持自己生產制作,在每一個環節上從嚴把關。”
幾年前的一次“意外”,梁燦光仍記憶猶新,當時一批價值幾十萬元的花生糖做好后卻出現變質問題,只能全部回收并銷毀。“有伙計不解問我,拿出去賣很快就賣完了,為什么要全部丟掉?我說,賣完了我的生意也就完了。”
入行幾十年,梁燦光一直將工作視為樂趣,一門心思都在琢磨如何讓自家的手信更好吃,更好賣。“拿杏仁餅來說,為了避免傳統杏仁餅的苦味,我們改用大粒的加州杏仁,吃起來滿口香甜。”他不僅親身參與產品的改良和開發,連包裝設計都親力親為。
“以前的夢想是到全世界開店,現在反而明白,我們做的是手信,是特產,只有澳門才是我們的根。”談及未來,梁燦光的愿望樸素又真誠。“我們只有盡力做好產品、做好服務。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澳門,品嘗我們的特產。”
胡智杰:特色文創O-Moon把 “澳門”帶回家
“提起手信,從我們的爺爺到父輩都在送人杏仁餅,我們這代是不是可以來點改變?”澳門的手信食品行業一派欣欣向榮,具有本地特色的紀念禮品卻不太成氣候。2016年,胡智杰和朋友看中這一市場,萌生出開店想法。
曾是拳擊運動員的胡智杰,從小對畫畫就很癡迷。退役后,他再次拿起畫筆,將具有澳門標志性的葡式風格和紀念品相融合,和朋友聯手打造澳門文創品牌O-Moon。“我們希望以本地設計為載體,把澳門的特色元素包裝起來,帶給游客不一樣的紀念。”胡智杰說。
巨大的立體月亮懸掛在O-Moon店內,吸引顧客目光。(魯揚攝)
來到O-Moon位于戀愛巷的店鋪,記者立刻就被門口高懸的巨大立體月亮所吸引。定睛一看,月亮的紋理中還隱約露出大三巴牌坊的剪影。胡智杰解釋說,“我們所有產品都像這個月亮一樣,看似簡單卻在細節中滲透著澳門的獨特元素。”他繼續舉例說:“像是我們店鋪的裝修和產品,大多以藍白作為主色調,這既是葡萄牙人喜歡的顏色,也是青花瓷的主要用色,融合了中葡特色,也是澳門的特色。”
就連O-Moon這個店名也是暗藏玄機,胡智杰笑著介紹,“其實,我們的店名取自廣東話‘澳門’的諧音,希望借此讓我們的顧客記住澳門。”同時,也寓意著顧客購買O-Moon的產品,就將“澳門”帶回了家。
大三巴牌坊、葡式藍白瓷磚、石仔路、花公雞……這些澳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在胡智杰筆下都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成為一款款兼具設計感與實用性的精美紀念品。“將藝術融入生活,讓手信不只用來欣賞,還可以成為日常用品,”胡智杰說:“這就是我們的宗旨。”
澳門特區政府近年推出“文化產業基金”、“文化創意產業系列補助計劃”等政策,大力推動文創產業發展。胡智杰的文創店正是其中的受益者,“特區政府給予了我們很多幫助。”胡智杰坦言,除了申請文化產業基金的資金支持,特區政府還為他們提供機會,讓文創元素在體育盛事中“大展拳腳”。
“比如我們參與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和澳門龍舟賽的紀念品設計,擴大了我們的知名度。有了這些難得的機會后,也為我們與其他國際品牌合作打下了基礎。”胡智杰說。
這個讓人耳目一新的文創品牌,富有創意的同時保留了澳門地道特色,很快就打響名氣,成為“手信界”新寵。然而好景不長,突如其來的“天鴿”風災將一切化為烏有。
“可能很多人認為,拳擊是一項很暴力的運動。但對我來說,拳擊意味著被打倒也要爬起來再次面對的勇氣。”面對一片狼藉的店鋪,胡智杰并沒有氣餒,“我們很快就重整旗鼓,再次出發。”
現在,胡智杰的文創店已有4家分店,兼有多個零售寄賣點分布在熱門旅游景點。除了飾物、卡包、冰箱貼、充電寶及小擺設這些針對游客設計的特色紀念品,還面向澳門本地人開發生活用品,以及為本地傳統餅家重新設計包裝,事業蒸蒸日上。
“澳門游客持續增長,機會肯定是多了,但挑戰也變大了。”胡智杰相信,奇跡只能靠自己創造。“我希望和澳門一起繼續成長,未來還會有更加精彩的20年。”
陳天藍:在橫琴踏上追夢之路
與坐落于珠海橫琴島的澳門大學一路之隔,有一片多彩玻璃外墻的建筑群格外亮眼——那便是集聚一批創新企業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也是澳門青年陳天藍追夢之路的起點。
“創業谷位于珠海橫琴,一方面離澳門和澳門大學很近,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澳門的人才資源。另一方面,和業界資源、上下游廠商的對接也很方便。”珠海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天藍介紹道:“更不用說,園區為我們提供了政策、法律、融資等各方面的咨詢和服務,對像我這樣的澳門創業者來說,是莫大的幫助。”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強調,大灣區內要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粵港澳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協同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陳天藍正是大灣區產學研合作的先行者。
陳天藍(中)和公司另外兩位聯合創始人。(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8年,澳門大學博士畢業的陳天藍和和搭檔進駐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注冊成立迪奇孚瑞,這也是澳門大學首次入股畢業生團隊創立的公司。
“通過專利授權的方式,我們將研發多年的技術成果從澳大帶到橫琴,進行產業化孵化。”陳天藍說:“澳大實驗室的教授們仍作為技術顧問,和我們一起探討研發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讓我們更有信心做好這個項目。”
“利用數字微流控技術,我們自主研發的自動化基因檢測設備及其配套芯片,可針對醫療診斷、食品安全、檢驗檢疫等領域提供簡單、快速、平價的檢測方案,有效替代目前市場上應用的大型專業設備和專業操作人員。”
換句話說,陳天藍和他的團隊將一座生物實驗室“搬”進了一臺便攜式設備里,對比操作難度大、場地要求高、檢測耗時長的傳統基因檢測方案,大大減少時間和人工成本。
“目前研發階段已近尾聲,生產漸趨穩定,市場推廣將是公司下一步需要解決的難題。”陳天藍坦言,由于醫療市場準入門檻較高,計劃首先打入非醫療市場,比如水產養殖業。
“針對水產養殖業病原體快速檢測,我們研發的設備和芯片可為養殖戶提供及時可靠的預防監測和疾控處理。”陳天藍介紹:“我們已和中山一家蝦廠達成合作,定期收回反饋,不斷驗證產品。”
受益于大灣區產學研合作的良好氛圍,公司成立一年多,“從實驗樣機的研制,到針對不同場景的驗證,再到如今在水產病害檢測方向的合作,都見證了公司的不斷成長。”陳天藍滿懷信心地表示,“未來我們將繼續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早日實現落地,服務更多有需要的人群。”
延伸閱讀:
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特別報道之一:拳拳赤子心 悠悠愛國情
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特別報道之二:澳門是我家,我們都愛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