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環街市:活化古建筑 煥發新活力
香港中環街市外景。 |
香港市民在中環街市的攤檔前選購。 |
在香港黃金地段中環鬧市的一隅,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筑的中環街市掩映在林立的寫字樓之中。顧名思義,香港的街市指的是以買賣生活用品和生鮮食品為主的街區市場,中環街市因歷史久、規模大一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
停用了18年之后,中環街市經過全面修復,重新開市。這個承載無數“老香港”回憶的地標建筑搖身一變,不再賣菜賣肉,而成為一張保育和推廣中華傳統文化與香港都市風貌的生動名片。
承載無數回憶
步入中環街市,500多個袖珍版紅色雞蛋燈格外惹眼,昔日街市里熙熙攘攘的熱鬧氣氛撲面而來。
“現在這種燈不多見了,但是只要一看到,就會讓我立刻想起小時候跟著大人去街市里買雞蛋的日子。”香港市民許女士說,在以前的街市里,為了辨別雞蛋的鮮陳優劣,顧客們經常會取一個簸箕,把看中的雞蛋放進去,然后逐一湊近紅燈罩下的燈膽去照。在耀眼的紅色燈光下,曾經顧客們屏氣凝神觀察蛋殼紋路的畫面也仿佛浮現眼前。
活化后的中環街市里,保留度最高的原生設計當屬用水磨石制成的主樓梯。如今,樓梯上鋪設的石面經過小心修復,斑駁的歷史痕跡得以保留,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打卡”。
事實上,昔日為了方便裝卸貨物而修建的這種寬闊大樓梯,也曾是不少攝影大師經常流連的取景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著名攝影師何藩的鏡頭中,那些牽著孩子趕路的母親、照顧著弟妹的長女、挑著扁擔的苦力工人匆匆上下石梯的身影,都被定格在了香港城市發展的光影中。
信步于中環街市中,曾經的13個老檔口被保留下來,部分用于展示原有建筑風貌。昔日海鮮檔的儲水缸和通水渠、家禽檔的砧板與血槽、菜檔的貨架、肉檔的案板等原本風貌觸手可及,無疑都成為香港市民感受昔日街市氛圍的絕佳門戶。
“看到那面頗富歷史感的紅磚墻、以前卸貨區吊起豬牛羊的鐵鉤、稱米的米磅,還有‘地面濕滑 敬請小心’那些以前墻上的標語,都令我好像穿越了時光,回到以前街市里的煙火氣氛中去。”香港市民王太太是中環街市的老顧客。她說,記憶中還有和母親一起來買菜的情景。如今,中環街市重開后,她偶爾也會帶著小孫子來這里坐坐,和他說說以前的故事。
見證香港發展
中環街市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1842年。當時居于中環一帶的華人在皇后大道中開設廣州市場,迎合港島區迅速增長的人口對市集的需求。后來,廣州市場改名為中環街市。隨著香港人口不斷增長,在19世紀中期與后期進行了兩次重建,至1939年建成第四代中環街市,也就是目前完成活化的街市大樓。
作為當年東南亞最大型的肉食市場,中環街市曾吸引社會各階層居民來這里購買日常生活所需,也使得這幢建筑蘊藏了豐富的“老香港”集體回憶。
中午時分,頭發花白的陳先生與太太坐在街市的中庭歇腳。“那時候街市里地面比較濕滑、光線也不大好,但是走到哪兒都能聽到攤檔主用‘唱歌’的方式大聲叫賣,廣東方言和福建方言,什么都有。小販和街坊是熟絡的,每天熙來攘往,人聲鼎沸。”陳先生說。
隨著時代變遷,香港的一些街市不得不面臨被拆除的命運,2005年起中環街市也一度被列為可拆卸建筑。后經再三考慮,特區政府最終決定委托香港市區重建局對中環街市進行活化,并由香港地產商華懋集團對中環街市進行營運和管理。
“中環街市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意義,它不僅象征著廣東市集文化在香港的延續,更見證了香港中、上環區從過去華洋共處的聚居地,發展成如今的都市商業區。”香港市區重建局總經理(規劃及設計)麥中杰說。
增添文化積淀
活化后的中環街市一改往日臟亂、濕漉漉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集飲食、購物和展覽于一身的新街市風貌。70多間美食餐廳、懷舊店鋪和文青小店,為忙碌奔波的人們提供了一個休閑放松之處。
“我們希望活化后的中環街市不僅能滿足市民日常生活所需,還是一個展現傳統文化與都市風貌的地方。”華懋集團中環街市項目總監苗汝菁說,在招租店鋪的過程中,集團特意挑選了一些傳統行業或者“老字號”,從而為這座歷史建筑增添文化積淀。
扎根香港70多年的金源米業租用了中環街市里兩個保留檔口,獨出心裁地展陳著香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舊米行的特色,小至火柴盒、記賬本,大至米缸和運貨的自行車。
不同于其他店鋪,金源米業的兩間小店內不進行商業買賣,只供市民參觀和“打卡”用。“這兩間店鋪不僅可以讓‘老香港’回味昔日街市風貌,延續街市的人情味;更保育了香港本地稻米文化,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本地種米歷史,了解父輩們曾經的艱辛與不易。”金源米業國際有限公司主席林烱熾說。
在一間名為“十八廿二”的長衫店中,創辦人陳麗喬身著一件杏色長衫,搭配一雙運動鞋,將傳統與時尚集于一身。她說,即使在今天,長衫所特有的中華傳統之美依舊煥發著巨大魅力。她們這群長衫愛好者希望在中環街市這樣一個古今交匯的建筑中,向市民展現長衫的獨特韻味,將中華傳統服飾推廣開來,讓穿長衫成為當下一種潮流。
如今的中環街市里,有來買咖啡的上班族,有來感受歷史氣息的“老香港”,也有站在歷史痕跡前“打卡”的游客……這座老建筑也在活化之后,煥發出了更大的活力。
(據新華社香港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