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確定且溫暖的力量——為了750萬香港同胞
新華社香港4月8日電 通訊:確定且溫暖的力量——為了750萬香港同胞
新華社記者牛琪 洪澤華 趙博 王旭
幾塊空白土地,已成生命搖籃。2022年2月許下的承諾,一兩個月后落地生根。
今年年初,香港遭遇了回歸以來最嚴峻的公共衛生危機,成千上萬新冠肺炎確診數字,牽動著四面八方的心。
29天,6所方艙;30天,1座醫院——這是值得自豪的“香港奇跡”,更是毫無疑問的“中國速度”。4萬多名建設者拼盡全力,他們做到了。
香港有幸,在充滿不確定的世界里,獲得了最為確定且溫暖的力量。
“感覺到深圳和香港離得這么近”
跨過深圳河,就到了香港。
從業20多年的機電安裝工人蔡李安是中央援港應急醫院項目的2萬多名建設者之一。站在施工現場,他感慨:“我第一次感覺到深圳和香港離得這么近,內地和香港密不可分。”
2月22日,中央援建的第一所社區臨時隔離設施(方艙項目)在青衣開建;3月6日,中央援港應急醫院項目一期開始大規模施工。在此期間,香港每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由數千例,激增至數萬例。
危難之際見真情更見擔當。來自四面八方的建設者們,無不把參與援港項目當成職業生涯中的莫大榮耀。
作為中國建筑國際集團首批援港“青年突擊隊”的領隊,黃凱霖2月25日從深圳出發。“得知項目開工消息后我表達了參加的意愿,說來就來了。”很多生活用品都沒帶齊的他,在香港一頭扎進了項目建設中。
援港內派工程師鄭新樹沒有時間和家人當面道別,便悄悄留下一張紙條出了門。“我不太會表達,舍不得的話不敢當面說。”
攥著一把小號的一字螺絲刀,曾參與貴州將軍山醫院建設的電工唐明俊拉上叔叔唐維章、小叔唐維亮從貴州老家趕來參與援建。
“2020年援建將軍山醫院,是為家鄉做點貢獻。現在到香港來支援,想著能用上自己的經驗,再多為國家做點事。”唐明俊說。
2020年錯過火神山、雷神山“兩山”醫院建設的梁珂成,得知中央援港應急醫院建設消息后,征得長期奮戰在抗疫一線的護士妻子同意,推遲婚禮,從西安奔赴香港。
而對徐佳宸而言,不過是換了個崗位繼續守護香江。曾是解放軍駐港部隊一員的他,如今是中建深裝河套項目現場安全負責人——戰“疫”一線,“老兵”再來。
每天至少3萬步
連續作戰超過24個小時,腳步遍及約10萬平方米土地,凍雨下扛著裝備四處奔波……對元朗社區隔離設施項目測量團隊成員羅洪柱而言,日行3萬步是最低標準。惡劣天氣,連夜勘探;累了渴了,原地冒雨休息用餐。
2月28日,僅用一周時間,青衣方艙完工。隨后,新田、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粉嶺、洪水橋方艙相繼完工。3月24日,元朗方艙交付。僅僅29天,中央援建的6所方艙全部交付,約2萬隔離床位投入使用。
施工高峰期,超2萬人為建設香港的方艙流下了汗水。
“新田項目驗完消防后,躺到床上那一刻才想起來,原來我今天能在床上睡了。”負責機電安裝工作的池星,先后參與了青衣、新田、洪水橋、元朗的項目,每次轉場幾乎都是“無縫銜接”。
作為中央援建香港社區隔離設施信息化保障組管理人員,楊曉鵬主要負責網絡系統搭建。六個項目都較為偏僻,信號基礎較差,最差的要數元朗社區隔離設施。
“元朗地塊像片沼澤,起初可以說完全沒有信號,打電話、傳資料經常要拿著手機、電腦跑到項目外面找信號。”他說。
接到任務后,楊曉鵬迅速建了一個“通宵會議室”,把從設備供貨商到現場安裝落地的所有相關人員全都拉了進來。他和團隊用4個小時,首次全遠程確定了網絡規劃方案,自己則在“通宵會議室”里持續不斷地協調對接了28個小時。
最終,不到一天半,他們將連一張圖片都發不出去的沼澤地變成了5G信號全覆蓋、網速達到300Mb/s的“高速公路”,保障了項目建設的用網和通訊需要,搭建起生命救治的通信橋梁。
“女兒說:‘我也有爸爸’”
過去兩年,李大林只回過三次家。
作為元朗社區隔離設施項目的副總指揮,李大林只能在晚上和家人視頻通話。“一次和太太視頻時,她跟我說,女兒看到鄰居父親帶著孩子回家,就跟人家說:‘我也有爸爸。’”言及此處,他的淚水在眼鏡片后瞬間涌出。
與家人分離,是幾乎每個建設者的共同經歷。
4年多前結婚的高黎明,是第一次與兩個孩子分開。“一期醫院交付之后,我們還會再忙一陣,要到二期和方艙那邊。”他說,“之后希望給自己放個假,多陪陪家人和孩子們。”
水電工毛志平和毛冶平是親兄弟。二人所在的班組負責宿舍區消防、給水管道作業,一般至少12人、7天的工作量,如今只有東拼西湊的8人和不足3天的時間。
24小時不間斷施工,他們沒有叫苦,但只要談及家庭,兄弟二人就深感愧疚。目前,老人和五個孩子全部由毛志平的妻子照顧。與家里通電話時,他們聽到的是:“你們倆要互相照顧,多注意身體,不用擔心家里,都很好!”
香港本地的建設者們同樣選擇“不回家”。
“青衣項目只有短短一周的建設時間,工程量非常大,我連吃飯和睡覺都是擠在自己的車上完成的,根本沒有時間回家。”該項目高級項目經理鐘發明說,七天時間里,他的電話就沒停過,“電話打爆、手機數據流量用光,每分每秒都必須要把握”。
粉嶺社區隔離設施,是該項目現場管理人員鄺浩然參建的第一個防疫工程,也是第一個以周為單位交付的工程。
“隔幾分鐘就看一次手機,比談戀愛時回復女朋友消息還要快,很緊張。”他說,“平時的項目有時間慢慢磨合,這個緊急工程逼著我們高效磨合。”
在粉嶺社區隔離設施交付當天,鄺浩然難得在小孩未入眠前到家。由于久在陽光下暴曬,他的臉黑了很多。
那天回到家,孩子表現得很錯愕,“有點認不出我了”。
“獅子山下 你我同守”
有件事令黃凱霖至今難忘。
在支援青衣社區隔離設施項目建設時,一位香港工友主動向黃凱霖打招呼。“他用力拉扯洗曬褪色的衣服,得意地展示‘中國建筑’的標志。原來這是他十幾年前的工服,當天特別穿上來參與建設。”黃凱霖回憶。
那位50多歲的工人有些激動:“中央救我們香港,我好開心可以在這里工作。”
“雖然互不相識,但他由內而外地開心,讓我感到我們的工作是得到香港市民認可的。”黃凱霖說。
“獅子山下 你我同守”的信念,在所有建設者的行動中,凝聚成眾志成城的力量。
2月25日,一封落款“青年突擊隊全體成員”的“請戰書”遞到了中建國際領導的案頭,“不辱使命,不負韶華”的文字下,是十多個鮮紅手印和鄭重簽名。
作為青年突擊隊的一員,“00后”援港內派工程師傅帥早在2月初便主動向公司請纓前往一線支援,但他的媽媽對此十分擔心。
“好在父親和我一樣,覺得參與援港是使命和責任。”傅帥說,“我們爺倆說服了她。”
4月7日,中央援港應急醫院項目一期竣工交付。就在前一天,香港單日新增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降至2777例。
和最高峰時單日新增確診逾5萬例相比,香港抗疫的曙光,也許就在不遠處。
赴港第一天深夜,傅帥放下行李就加入了地盤巡查的隊伍。巡查時,他發現對面的寫字樓上有16個字在循環播放:“感謝中央、全力援港,團結一致、同心抗疫”。
他頓生感慨:“香港與內地一脈相連,在祖國最需要我的時刻,我義不容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