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建設不斷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灣區觀潮)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日前發布的《中國城市群一體化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今年有望達到14.76萬億元,超越東京灣區成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一的灣區。粵港澳“9+2”城市群啟動建設以來,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3年多以來,大灣區建設日新月異,不斷加快“硬聯通”和“軟聯通”,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新路徑,重大合作平臺、利好政策層出不窮,也不斷豐富著“一國兩制”實踐內涵。
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的命運始終緊密相連。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立足國家發展大局作出的重大謀劃,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重大決策。從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到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從探索科技創新合作到謀劃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粵港澳三地同心,緊抓機遇,深入合作,有序推進。
建設好大灣區,聯通不可少。從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到正在建設的深中通道,重大交通基礎設施讓港澳與灣區其他城市之間聯系日益緊密。如今,覆蓋11個城市的立體交通網絡越織越密,“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推進,“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僅需30分鐘車程。
三地“軟聯通”不斷深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市場互聯互通。“深港通”、債券“南向通”“跨境理財通”等措施落地實施,人民幣成為粵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目前,廣東基本實現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港澳企業在法律、會計、建筑等領域投資營商享受內地同等待遇。隨著職業資格認可、標準銜接范圍持續拓展,3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注冊執業資格。“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的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逐漸形成。
建設好大灣區,關鍵在創新。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通過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灣區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不斷向區域協調發展和改革開放新高地邁進,開辟出一條體制機制創新的道路。
如今,灣區內部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化,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關鍵要素加速流轉,“制度之異”正變為“制度之利”。三地創新實施“一站式通關”“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便利通關模式;深圳前海累計推出6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率先實行“港人港稅、澳人澳稅”;橫琴累計推出逾620項改革創新措施,逾10項在全國復制推廣。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各方正相互借鑒,各展所長,實現優勢疊加效應,在創新驅動和深度融合上邁出新的步伐。
在香港和澳門各界人士眼中,粵港澳大灣區走在高質量發展的前沿,不但是重要的先進制造產業基地,也是進入國家內循環的最佳切入點。加快融入大灣區,并通過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成為推動兩地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必由之路。這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是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也是香港、澳門探索發展新路向、開拓發展新空間、增添發展新動力的客觀要求。
2021年9月出臺的橫琴、前海合作區建設方案,是中央著眼于新時代豐富“一國兩制”實踐作出的重大部署,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尤其是香港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注入強大動力。與此同時,珠海澳門之間的青茂口岸啟用,澳門輕軌延伸橫琴線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港澳藥械通”“跨境理財通”相繼落地,“灣區社保通”正式上線……新時代,新開拓,新成就,粵港澳凝心聚力謀發展的“向心力”越來越強。
伶仃洋碧波萬頃,珠江口千帆競發。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粵港澳大灣區必將迎來廣闊發展空間。有祖國的全力支持,有廣大愛國愛港愛澳同胞的共同努力,香港、澳門一定能與祖國內地同發展共進步,明天一定會更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