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內地高校合作共融共贏
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校園景觀。 |
香港科技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日共同舉行合作備忘錄線上簽署儀式。兩校計劃進一步深化學生培養及交流項目,并借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今年9月的正式啟用,攜手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貢獻力量。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回歸以來,香港與內地在高等教育領域優勢互補,合作效果良好,對彼此都有利。希望未來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也能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研究資助局主席黃玉山對記者說。
合作潛力大
在合作備忘錄線上簽署儀式上,港科大和中科大組織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等代表參加會談,展開深入戰略合作探討。港科大(廣州)副校長吳景深說:“港科大(廣州)與中科大有巨大的合作潛力,希望能面向未來布局,在合肥—廣州—香港‘三地一體’開展多維度科教合作,推動兩校友好合作關系不斷向前發展。”
“港科大與中科大擁有悠久的合作歷史和深厚的科教合作基礎。當下正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戰略機遇期和學校‘雙一流’建設關鍵期,要不斷推進港科大—中科大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升級建設,不斷探索合作新思路、創新合作模式。”中科大副校長杜江峰說。
為進一步加強與內地高等院校的合作,香港浸會大學近日與內地18所大學共同舉辦“共融共贏,再啟新程”校長論壇暨“香港浸會大學與內地一流高校合作簽約儀式”。內地這18所大學包括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活動回顧了香港回歸祖國25年來,浸大與內地高校不斷深化合作、共融共贏取得的成果,并對浸大未來與內地高校在教學科研及師生交流等各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進教育創新發展進行展望。
浸會大學校長衛炳江說,浸大首次與內地多所大學同時簽訂合作協議,標志著浸大與內地院校合作的新里程。教育要面向未來,浸大也期望與內地大學攜手,為國家培育一代又一代能夠迎接未來挑戰的跨學科人才。
聯盟優勢強
近年來,“粵港澳高校聯盟”“京港大學聯盟”“滬港大學聯盟”相繼成立,三大聯盟對促進香港和內地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也對兩地科研發展產生雙贏效果。去年底,由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及澳門大學三校共同牽頭創立的“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也正式成立,33所高校加入聯盟,包括江蘇省21所、香港9所、澳門3所。
“作為教育大省,江蘇與香港、澳門兩地高水平大學的交流合作一直非常緊密,校際合作很多,各方都希望以聯盟的形式,繼續發揮優勢,服務國家戰略,對接和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南京大學臺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李曉蓉說。
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將推動形成若干個專業學術聯盟,首批包括擬由南京大學聯合香港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推進的“天文學與行星科學專業聯盟”,河海大學聯合香港城市大學、澳門大學推進的“能源電氣學科發展專業聯盟”,中國藥科大學聯合香港大學、澳門大學推進的“蘇港澳大學醫藥專業聯盟”等。
今年6月,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江陰實踐基地正式啟動。李曉蓉說:“我們主要發揮蘇港澳三地的高校科技創新和人才的優勢,將來可以依托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江陰實踐基地開展港澳青年的實習、實踐、創業活動,還有人才的互動交流。江陰的企業眾多,科技創新的資源和需求很大,我們在科研方面的深度合作也會為企業的發展、技術的轉化做服務。”
灣區東風勁
借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教育示范區的東風,香港高校在廣東越發有“遍地開花”的趨勢。香港中文大學在深圳、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在珠海已落地生根,香港城市大學在東莞、香港理工大學在佛山、香港都會大學在肇慶、香港大學在深圳等合辦高校也在建設或籌建中。
根據《廣東省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廣東將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加快打造高水平、開放型、國際化高等教育資源聚集高地。到2025年,新建3-5所粵港澳合作辦學機構,新設3-5所不具法人性質的合作辦學機構和聯合研究院。
港科大(廣州)開學在即,港科大候任校長葉玉如說,“新校區有利于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為粵港澳大灣區做出貢獻。”港科大(廣州)已確定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16個發展領域。未來港科大以傳統學科為主,港科大(廣州)則以跨學科為主,將秉承“雙校互補”的建設理念,增進兩所校舍交流、互動與合作,攜手創造更多成果。
“我們要培養適應未來科技產業和社會發展的高端人才,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港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說,兩校將構建靈活、互補、學科不重疊的全新學術架構,學生除了可以跨校選擇導師、修讀課程外,也可共享實驗室及科研設施。
“深圳校園是香港大學的2.0版,貢獻大灣區、服務國家、放眼世界。”香港大學校長張翔說,希望通過在深圳建校,將香港優越的教育資源、基礎研究帶到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并努力推動大灣區經濟和科技融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