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只有精品视频,中美日韩在线观看网,芳芳好紧好滑好湿好爽,欧美刺激性大交视频

人民網
人民網>>港澳

香港林村:追溯悠遠記憶,賡續文化基因

2023年03月20日10:44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新華社香港3月19日電 題:香港林村:追溯悠遠記憶,賡續文化基因

  新華社記者 梁文佳

  在7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位于香港新界大埔的林村深深積淀著客家文化,成為客家人聚居的傳統村落之一。

  “很多人以為林村是一個村,其實它是一個由26個村組成的鄉。”林祿榮曾是林村一所公立學校的校長,被鄉友們親切地稱為“林校長”。生長于茲的他在海外學成后回到香港,投身于林村的文化傳承事業,默默耕耘數十年。

  尋根:追溯“客”從何處來

  林村鄉內幾乎每個村都有一座屬于本村的宗祠,延續著客家人慎終追遠、敬祖穆宗的文化觀念。

  這是1月20日拍攝的林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許朗軒 攝

  想了解林村,就要走進這里宗族文化的源頭。林祿榮帶記者來到坑下莆村的林氏宗祠,祠堂前的對聯用蒼遒樸拙的鎏金字體鐫刻著“源遠流長來福建,根深葉茂壯林村”。

  “這道出了我們的祖先來自福建。”他指著對聯上方的橫額說,“‘貢生世澤’是希望子孫代代都能有功名,立于兩旁的桂花樹寓意‘折桂’,這都寄托了祖先對后代的期許。”

  “在林村的26個村子里,坑下莆村、較寮下村、南華莆村原先同屬一個村。”林祿榮說,三村林氏同出一根。

  這是1月27日拍攝的林村牌樓。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客家人是中國歷史上多次人口遷徙流動的親歷者,足跡遍布祖國各地。林祿榮說:“我們一直只知道祖先來自福建,但沒有考究源頭到底在哪里。直到有一次,我帶領學界排球隊去福建參賽,便借機找到當地政府,根據林氏宗祠族譜記載拜托他們協助我們尋根。”

  林祿榮說,2007年坑下莆建村400周年時,他得到了從福建傳來的音訊。當地政府按族譜所示的古地名找到了以前漳州平和縣政府所在地和林氏宗祠遺址。

  于是,坑下莆、較寮下、南華莆三村聯合數十位鄉友組團踏上了前往福建的“尋根”之旅。

  “我們一行人從香港出發,到廣州之后飛廈門,再前往漳州平和縣,最終到達汕尾海豐縣。”林祿榮形容這次“尋根”之旅是重走祖先的遷徙路線,也有不少隨行家庭帶著小孩,讓后輩體驗前人遷徙的艱辛和毅力。

  南華莆村民代表鄭倫光說,循著“回家”的路,追溯自己的根源,不能忘記我們的“根”在祖國內地,與之有著阻隔不斷的血脈聯系。

  “到達漳州平和縣之后也印證了‘我們原本就是客家村’的說法。”林祿榮說,當地人大都會講客家話,祭祀時用的客家茶果也十分相似。

  修志:賡續客家傳統文化

  “中國人重視承先啟后。”林村鄉公所名譽會長林道明說,客家人流傳至今的傳統文化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包括飲食、建筑、語言等,都具有保留價值。

  然而,“有一年中秋節舉辦文娛活動,我即興講了幾句客家話,讓觀眾猜是什么意思,但很少有人能聽懂”。受此事觸動,林祿榮開始憂心于林村的傳統文化傳承。

  香港有超過200萬客家人,會講客家話的卻不多。客家話作為林村傳統客家文化的標志之一,也在逐漸消逝。

  “保育客家文化是非常困難的工作,尤其是客家話的傳承。”林祿榮說,“會講客家話的人越來越少。以坑下莆村為例,雖然是客家村,但會講客家話的基本都是50歲以上的人。”

  要如何在歲月變遷中為傳統文化存留一方天地?

  這是3月17日拍攝的《林村志》。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林祿榮選擇用文字記錄林村文化發展的雪泥鴻爪。“編寫一部《林村志》是我醞釀許久的想法,因為林村的傳統文化正面臨失傳的危機。”林祿榮說,“書中內容涉及林村的很多方面,包括飲食、語言、歷史、習俗等。”

  1月27日,林祿榮站在林村林氏宗祠前。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聽說我要編寫《林村志》,一些從林村走出去的鄉友反應熱烈,紛紛提供很大的物力、人力支持。”林祿榮考慮到這些鄉友身居海外,便打算將《林村志》制成中、英對照的版本。

  英文編譯是他在編寫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之一。林祿榮思忖許久,終于找到了合適的譯者人選——兒子林其樂。林其樂受父親鼓舞,欣然接下重任,他認為這好似一種傳承與接力。父子二人自2015年開始編撰,從最初萌生構思到最后完成所有的編寫、翻譯、制作,耗時兩年。

  這是3月17日拍攝的《林村志》。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林村鄉每十年舉辦一次太平清醮,林祿榮決定那時更新再版《林村志》。“到時鄉內男女老幼齊聚一堂,甚至海外鄉友也會回來團聚。”林祿榮說,“希望他們的后代能通過這本書了解自己的根源,并將林村的傳統文化代代賡續。”

(責編:劉潔妍、徐祥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